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婚姻危机悠然凌云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婚姻危机悠然凌云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张居正是明代万历朝前十年政策的制定者和实际掌权者,这位明朝的首辅大臣凭借着一己之力的改革,为日益衰落的大明王朝注入了一针强心剂,积贫积弱的明朝因为他的改革又延续了几十年的寿命。可以说无论对明朝这个国家还是对于万历皇帝个人,张居正都是恩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死后不久却遭到了清算,不但削夺了张居正的官爵,还对他实行抄家,甚至差点掘墓鞭尸。他的家人亲属,也全部流放到边疆地区,这其中,不包括张居正年迈的老母亲在内,很多都饿死在路上。张居正生前重用的那些官员,万历皇帝也都给予削职甚至问罪斩杀的处分。实际上在张居正掌权的十年间,万历皇帝的生母李太后对于张居正还是非常尊重的,李太后称呼张居正为“张先生”。那么李太后与张居正的关系到底怎样呢?
明穆宗隆庆皇帝驾崩时年仅三十六岁,当时的李贵妃才27岁,随着李贵妃的儿子朱翊钧登上皇位,李贵妃也得以母凭子贵,与明穆宗皇后陈氏并尊为皇太后。因为李太后守寡时非常年轻,而朝政的事情经常委以张居正,所以一些野史传闻便说李太后与张居正关系暧昧,更有甚者竟然言之凿凿的称李太后与张居正“有一腿”,甚至于万历帝之所以在张居正死后对其进行疯狂的报复,都是以为张居正曾经睡了皇帝的亲娘。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非常荒谬的。李太后虽然青年寡居,但是其并没有与张居正发生不齿之事,这种事情也不可能发生,首先当时穆宗的正宫皇后陈太后尚在,李太后虽然与其并尊为太后,但古代嫡庶有别,若是李太后行为不轨,陈太后完全可以召集群臣当场赐死李太后,并且张居正身为臣子,也并不敢与当朝皇太后发生不伦之恋,位高权重的张居正,什么样的女子没有呢?所以,张居正与李太后的绯闻纯属杜撰,不必相信。
虽然李太后与张居正没有坊间野史传闻的那些腌臜事,但是这位李太后对于张居正确实是非常不错的,因为皇帝年幼,两位太后又不懂得朝政事务,所以李太后便放手把权力交给张居正为首的辅臣,并且对他们非常信任,张居正的改革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放手去干的,实际上如果没有张居正十年改革积累下来的财富,恐怕后来万历皇帝想折腾也没有本钱啊。
万历皇帝小时候非常顽皮,以至于李太后有时候都管不了他,但是万历皇帝却非常害怕张居正,每次万历皇帝胡闹时,李太后便用张居正吓唬他,时间长了,在年幼的万历帝心里,张居正成了一个阴影性的人物,这也为后来万历帝整肃张居正埋下了伏笔。
后来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时,张居正已经去世了,自己的儿子对于一个死人的清算,实在没有必要出面阻止,万历皇帝清算去世的张居正,就如同汉朝时的汉宣帝在霍光去世后清算霍光一样,这种事情虽然是一种泄私愤的报复行为,但是实际上是给活人看的,所以这种既得罪人又对自己没好处的事情,李太后没必要做。除此之外,李太后还深知,作为首辅的张居正掌控朝廷中枢那么多年,无论如何,都有意无意的培植了一个忠于自己的势力集团。而刚刚亲政的万历皇帝要自己做主,要加强中央集权,就必须打击这个势力集团。只有把这个势力集团打压下去了,万历皇帝的皇位才不会受到影响。这也是李太后沉默的原因。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民间传说这样一个故事:艾自修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了,张居正调侃出一联,“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艾自修认为张居正羞辱自己,怀恨在心。
后来,艾自修中进士,和张居正同朝为官。有一天,艾自修找张居正聊天,下人说张居正在花园赏花,艾自修便到花园去找,没看到张居正,无意间发现一个密道。艾自修暗中调查,发现密道直通李太后卧房。于是对出下联,“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
这幅对联对得好,被录入《中国古今巧对妙联大观》。可艾自修是万历28年进士,根本和张居正没见过面。毫无疑问,这故事是后人编的。但是,能编出这对联,说明张居正和李太后有“暧昧”关系已被广泛传播。
传播绯闻是一大社会奇观,古今都一样,其特点就是捕风捉影。张居正与李太后交好的风是有的,所以才会有“暧昧”关系的传播。但是,说张居正和李太后有不正当关系,根本就是没影的事。
首先,张居正是个正人君子,这在当时的官僚体系中是共识。张居正父亲去世了,按古制要辞职回家守孝三年。万历小皇帝离不开张居正,下旨夺情,让张居正不必辞官守孝。张居正担心辞官守孝会断送自己刚刚建立的万历新政,就接受夺情。可是朝中很多文臣反对夺情,认为张居正是正人君子,夺情会抹黑他的好名声。为此,还有四名官员被庭仗、革职、发配。
以上是别人评价,我再举两个小例子证明张居正是正人君子。严嵩失势,死后无人埋葬,人们避之唯恐不及,是张居正安排人把他埋了。高拱失势,大太监冯宝要栽赃陷害他,张居正设法制止,而高拱曾经是张居正的政治对手。
如果张居正和李太后有不正当关系,朝廷制度森严,不可能不被发现,朝中官员不可能听不到风声,那张居正正人君子的好名声还会存在吗?
其次,张居正的志趣不在男女之情。一次,张居正和当时的好朋友高拱同游香山,站在长城上,看大好河山,两人各抒其志。张居正说,“鞠躬尽瘁,当为国事,死而后已,功业自成。”这句话正是张居正的人生写照。
继夏言,严嵩,徐阶,高拱之后张居正终于爬到了大明的权力顶峰,成为内阁首辅。一路走来几经沉浮,作为亲眼看到,亲身经历那些前辈从熠熠生辉到暗淡无光甚至消亡,深知朝堂之上步步惊心,大内之中皇权莫测。做为一个受道德文章浸润的帝国高级知识分子,如何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同时又不失修身自洁,相信张居正也曾苦苦冥想,这是一个随时随地放在他面前的选择。
如何能让自己的万历新政得以顺利实施,做为首相首先取得皇权的信任是必要的。而当时万历还小,李太后做为监护人和皇帝一起入住乾清宫,在那里,在那期间皇上所有的旨意都要经过她的同意才能颁布。张居正是文官系统的一把手,但李太后代表的是皇权。
李太后是一个无意间卷入执政漩涡的人,是一个无意从事政治的人,而历史机遇把她推上了舞台。张居正当然也知道这点,他根据李太后的特点,也做出了一些明智的决策。新皇帝登基,老皇帝的后,妃要重新封赠封号,若李贵妃升晋为皇后但其封号要比先帝的陈皇后降一级,其实就是比陈皇后的“皇太后”前面少几个字而已。但现在皇帝监护人就是其生母李贵妃,大内已传出话来那意思是想和陈皇后一样待遇,可这种事下发到礼部,那些官僚当然以祖上没先例拒绝。张居正指示礼部尚书吕调阳一定要办妥这件事,在他的干预下,颁诏书后,陈皇后变成了“仁圣皇太后”,李太后是“慈圣皇太后”,李太后看到自己的身份和陈皇后平齐了,非常高兴,认为张居正会办事,愈发对他信任了。
这类事还有很多,李太后信佛,但印经书,造佛像,施舍银子都要花钱,她私房钱不够用。张居正既不能又不愿从国库里拨钱给她,就想出了一个办法,把宝和店划归李太后名下,这宝和店是皇室***购中心,本来就是属于皇产,这样只不过把皇帝的钱转到了太后手里,既解决了太后的开支问题,又不违反张居正的财务政策。李太后又感到张居正帮她解决了问题,为她着想,更对她信任有加。
李太后在五台山建了座庙,落成典礼的赞颂文章是张居正写的,首辅写文章歌颂太后,像那种马屁文章那李太后还是觉得蛮滋润的了。类似李太后的事,只要能想办法不破坏国家财政,不给国家朝廷带来实质性影响的事,张居正都特别卖力,办得特别快。张居正处处有原则地迁就李太后,实质上是换回她作为皇权代表对自己改革的支持。而事实上,从大量史实记载来看也是如此,他们之间一个作为中枢,一个作为实际掌控,是一种双赢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还一定不能忽略他们中间起到桥梁作用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在论及张,李二人时无论如何是少不了他的,没有他,宫里的意向,真实想法,母子二人的动态张居正是不清楚的。没有他,张居正的建言,文官系统的模棱两可,有时母子就得不到合理正确的解释和有效传达。
而和冯保如何搞好关系,形成共识,这一点都不比和李太后搞好关系来得容易。张居正若像海瑞一样嫉恶如仇那是无论如何无法和冯保相处的。幸好张居正认识到冯保的重要性,一旦得罪他就会失去自己和太后,皇帝的纽带。所以张居正对冯保就多有牵就,在整治內廷开支问题上,甚至对他收受贿赂也睁一眼闭一眼。另一方面冯保也不像前朝王振,王瑾,后面魏忠贤那般十恶不赦,也能约束部下,顾全点大局。
张居正在执政期间有理有节地讨好李太后,有变有通地迁就冯保,牺牲自己的清高,甚至还赞美他们,选择与他们合作,为的是赢得他们对万历新政的支持。单纯做好官清官,和冯保划清界限,回绝李太后的要求,那就不会有完成他理想的机会。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rekhadesai.com/post/21473.html